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简介

时间:2024-10-29 10:08:34

大东区概况

大东区,隶属于辽宁省沈阳市,是沈阳市的中心城区,位于沈阳市城区东部,东与棋盘山开发区为邻,东南、南、西南三面被沈河区环绕,西与皇姑区接壤,北与沈北新区相接。大东区面积101平方公里,下辖10个街道(长安街道、万泉街道、东塔街道、津桥街道、大北街道、东站街道、上园街道、二台子街道、文官街道、前进街道。)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,大东区常住人口为754952人。

大东区历史

大东区是沈阳市古老城区之一,初建于1938年1月,因位于市区的东部,地处“抚近门”(大东门)以东而得名。

清代初期,继沈阳砖城改四门为八门后,城内人口逐年增加,人口不断向城外扩展。

1680年(清康熙十九年),绕沈阳城环筑土城,设八个边门。由砖城门至边门间的通道形成"八关",清八旗军分管八门八关地区形成"八界"。

1905年(清光绪三十一年),奉天府设巡警总局,城内设7个分局,大东区包括当时第3分局所辖的抚近(大东)关、内治(小东)关,第六分局所辖的福胜(大北)关、地载(小北)关地区。沈阳抚近门(大东门)

1938年1月,伪奉天公署颁布《奉天市区条例》,将全市划为11个行政区,首次出现大东区的名称,当年大东域内划为大东、沈海二区。

1941年,伪奉天市又将11个行政区改划为17个区,大东境内由两个区划为4个区,即大东区、东关区、北关区、沈海区。

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,沈阳市民主联合政府将17个区调整为11个区,将大东区东关区、东陵区合并为大东区;将北关、沈海合并为北关区。

1947年,国民党统治时期把全市划为22个区,这样大东境内又呈现4个区即大东、东关、北关、沈海。

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,沈阳特别市政府将全市划为8个行政区,大东境内为大东区、东关区、北关区、沈海区和东陵分区(1951年撤销)到1956年8月,市人民委员会将隶属东郊区的英达、高坎、满堂3个乡划归大东区;将原属北郊区的大洼、前进2个乡和辉山畜牧场划归北关区。

1959年2月市人委决定调整市区建制将8个城区调整为5个,大东与北关合并为新的大东区,北关区建制撤销。

大东区美食

沈阳回头

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,有姓金的一家人在沈阳北门里开设烧饼铺谋生。因为经营不善,生意一直不好。一日正值中秋节,生意更加萧条,时至中午尚不见食客上门,店主茫然,遂将铁匣内几枚铜钱取出,买了些牛肉回家剁成肉馅,将烧饼面擀成薄皮,一折一叠地包拢起来,准备自家过节食用。这时,从外面忽然进来一位差人,进店见锅中所烙食品造型新奇,一经品尝,品味甚佳。这位差人当即告诉店主,再烙一盒送往馆驿,众人食后齐声叫绝。此后,这种食品一时名声大振,官民争相购买,生意日趋兴隆,故而取名“回头”。

老山记海城馅饼

老山记海城馅饼是沈阳市传统风味小吃。海城馅饼是温水和面,选猪、牛肉为鸳鸯馅。取香料十余种煮制,取汁喟馅培其味。蔬菜馅,随季节变化,选豆牙、韭菜、黄瓜、青椒、南瓜、芹菜、白菜等配制,使饼馅荤素相配,浓淡相宜,高档品还以鱼翅、海叁、大虾、干贝、鸡肉调馅,其味道更是鲜美无比。馅饼成品形圆色黄,皮面脆韧,馅心嫩爽,鲜香四溢。配以蒜泥、辣椒油、芥茉糊等蘸食,更加味美适口。备有八宝粥佐之,清爽可口,风味别样。

马家烧麦

马家烧麦马家烧麦是一种特殊风味的回民小吃。早在清嘉庆元年(1796年),由马春开创,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。当时没有门市,只是以手推独轮车来往于热闹街市,边做边卖。由于马家烧麦选料严格、制作精细、口味良好、造型美观,所以深受欢迎。清道光八年(1828年),马春之子马广元在小西门拦马墙外开设了两间简陋的门市,立号马家烧麦馆,此后生意兴隆,远近闻名。

李连贵熏肉大饼

始创于1842年,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。原开设在吉林省梨树县,1950年,李连贵之孙李春生继承祖业,把李连贵熏肉大饼迁到沈阳,成为沈阳地区驰名的独特风味。

熘肝尖

熘肝尖是沈阳大东区的一道名菜,有着很丰富的营养,咸鲜可口,味美下酒。由猪肝、黑木耳、黄花菜、青椒、葱姜蒜、生抽、白糖、淀粉、盐、醋等烹饪而成。猪肝是常见的补血食物之一。它含有丰富的铁、锌、硒、叶酸、烟酸和维生素A、B2、B6等营养素,还可提供血红素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。

大东区景点

九一八历史博物馆

“九·一八”历史博物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,地处沈阳东北部,柳条湖立交桥西北,西靠长大铁路。

1997年9月,“九·一八”历史博物馆在原残历碑和地下展厅的基础上于开始扩建,1999年9月18日正式落成开馆,并由江泽民同志题写了馆名。新馆总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,开放面积9180平方米,展线长510米。

博物馆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,配备有分区广播、中央空调、影视报告厅、电子阅览室、多媒体电脑系统及国际互联网等设施,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唯一全面反映“九·一八”事变历史的博物馆,现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

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

沈阳森林动物园是由国家林业局、建设部批准的国家一级森林野生动物园。位于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内,距沈阳市中心25公里,沈阳森林动物园占地面积217公顷。是集动物保护、科普教育、科学研究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AAAA景区,是辽宁省暨沈阳市青少年科普基地,是中国丹顶鹤人工繁育科研基地。

沈阳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

该馆旧址始建于1905年(清朝光绪三十一年)。校舍原是大东关镶红旗汉军第二佐领官厅,坐北朝南,两进院,青砖围墙,有门房、前楼、礼堂、后楼等主要建筑。青砖瓦门房11间,中开过道门,后有影壁。教学楼为砖木结构,二层属前廊式并有立柱和栏杆。后院有礼堂和后教学楼。整体建筑布局合理,素雅大方。1910年秋,周恩来随伯父周贻赓移居沈阳(当时称奉天),进入该小学堂丁班学习,后改为高小部第六班,继续就读两年。

该旧址自1978年3月开展以来,已接待国内外观众数十万人,周恩来从小立志救国,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的精神,已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八王寺

八王寺位于大东区边墙路112号。创建于1415年(明永乐十三年),1638年(清崇德三年)重修。因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施舍银两重修庙宇,八王寺住持僧众为了感谢其施舍之恩,在寺院的左侧修了八王祠,从此就变成了阿济格的家庙,俗称八王寺,这就是八王寺的由来。以后这座寺庙在乾隆四年,同治十一年重修扩建,其规模更加宏伟壮观。

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

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囊括了师范学院、新民师范学院和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3个学院数十年的教学和科研标本收藏,是一座集科学普及、教育教学、科学研究和标本收藏等功能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。该馆在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,以儿童、青少年、学生团体、亲子团体为主要受众群体,面向社会开放,是普及科学知识、宣传自然保护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服务平台。

抚近门

抚近门俗称“大东门”,是清代的沈阳城九门之一,建于天聪元年至天聪五年(公元1627~1631年)后拆除。抚近门于1998年复建,位于盛京古文化街东部,与西部的怀远门相对而望,抚近门高20米,占地面积556平方米,建筑面积500平方米,是沈阳标志性建筑。